本周中医公开课介绍 News and views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ly on Dr. Cui's weekly open course
基于原创认识"压力是发物",崔永强教授用守正创新的实例"中医气念减压"对标美国的正念。
“发物”在中医理论中,通常指容易诱发旧疾、或加重现有疾病的食物。崔永强教授创造性地将这一概念引申到心理情志领域,提出 压力同时是一种情志层面的‘发物’。压力不仅可能诱发身体旧疾,更可引动体内潜藏的情志“伏邪”(如潜在的焦虑、抑郁倾向),打破原有的平衡状态,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或加重。
崔永强教授提出的核心干预就是中医气念减压,即基于其“压力是发物”的认识,通过中医身心及天人合一的自我关注及与环境互动的锻炼方法和生活方式调整,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补心理之气,调情志之念,达到减轻压力,消除焦虑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动态平衡状态。
针对“压力”这一特殊“发物”,治疗手段不是简单的消除,更多的是通过补心理之正气来调念并减压。
气在这里是一种基本的生命能量和功能状态。“补心理之气”就是通过特定方法增强心理韧性、内在能量和抗压能力。
念指念头、思维、情绪。“调情志之念”就是调整和管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
实际做法上,中医气念减压强调自我关注(内观)、与环境的互动(外察),并通过因时、因地、因人的个性化生活方式调整来实现,充分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三因制宜”的辨证论治思想。
气念减压的练习,本质上是通过一个统一的身心行动,同时完成对能量(气)和意识(念)的调和。它不是“先调念再调气”或反之,而是在调念的过程中即在调气,在调气的过程中即在调念。这正是中医“形神合一”、“身心一体”哲学观的完美体现。
“补正气而非管理压力”-这是崔教授理论中最具革命性的视角转换。主流压力管理常常教导人们如何“应对”(cope with)、“管理”(manage)、“减少”(reduce)压力,其焦点始终放在“压力”这个“敌人”身上。而“中医气念减压”的策略是根本性的战略转移。
气念完全是一个植根于中医思想、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概念。
气念与正念不同,后者更像一个观察者,在一旁觉察和接纳身心发生的一切。气念则是一位主动的驾驭者和塑造者,就缓解压力而言,它不是片面强调去管理或控制压力本身,而是通过全面提升个体的生命能量(气),从而自然而然地实现情志的平和(念),最终达到一种更高水平的、动态的身心健康平衡。因此,对于缓解压力,气念是一个更具主体能动性的东方方案。
崔永强教授尤其强调气念减压是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每一瞬间(短到二三十秒或两三分钟)得以实践和体会,通俗而言就是气念可融入每天的吃喝拉撒睡-自我关注的同时与环境互动,通过补心理正气,调情志之念,从而到达减压目的。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气念又和气功有着本质的区别,气功强调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主要通过调身(调整姿势)、调息(调节呼吸)、调心(专注意念)来达到锻炼目的。
总之,崔永强教授提出的“中医气念减压”理论的核心是植根于其“压力是发物”认识的、聚焦中医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与日常生活的无缝融合。